福建土楼的由来
2024-12-07 13:16:59
好评回答
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自唐宋以来,南迁人士来到重峦叠嶂、交通闭塞的山地地带并扎根于此。为了让家族在此长期稳定地生存下去,他们沿袭中原的夯土建筑形式,结合当地的特殊地理环境,建造了兼具居住与防御功能的土楼。总的来说,土楼的形成与历史上中原汉人几次著名大迁徙相关。
土楼,指主要分布在福建西南部一种适宜大家族居住的、具有很强的防御性能,以土、木、石、竹为主要建筑材料,利用未经焙烧的土并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而成,用夹墙板夯筑而成的两层以上的房屋。
土楼,俗称“生土楼”,包括闽南土楼及部分的客家土楼,是我国传统民居中的一种特殊的建造形式,按照其建造形状来分,土楼主要有方楼、圆楼和“五凤楼”,还有凹字形、半圆形,八卦形等,其中方楼与圆楼最为常见,也有圆形和方形组合而成的建筑。
土楼分布的主要区域是分处博平岭南脉东西两侧的闽西南和粤东北几个县市,特别是客家话和闽南话这两大方言交界地区。
声明:本网站信息来自网络,所有数据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abc5566@foxmail.com。
- 上一篇:PIN码是什么意思
- 下一篇:打底连衣裙十大品牌排行榜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
阅读量:72
-
阅读量:61
-
阅读量:30
-
阅读量:45
-
阅读量:73
-
阅读量:75
-
阅读量:19
-
阅读量:90
-
阅读量:46
-
阅读量:96